崩岗是指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地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的侵蚀现象。崩岗侵蚀的危害性仅次于滑坡和泥石流的灾害。
崩岗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是降雨击溅、径流、重力等的侵蚀力大于土体抗蚀力的结果。侵蚀力和抗蚀性的大小是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所有形成崩岗的自然因素中,主要是破坏植被造成土壤侵蚀,而人为的影响是加剧对植被的破坏。我国南方7省(区)共有大、中、小型崩岗23.91万个,崩岗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
崩岗侵蚀区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下降,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对下游的农田造成严重破坏,致使下游水源补给的缺乏和水资源的可利用率降低,使整个侵蚀区域土地生产力遭到彻底破坏。
现有治理崩岗的方法分两类:第一类是工程治理,用机械把崩岗推成平台以供种植水果和林木;第二类是生物治理,该方法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具体作法是工程整地,坡面整成小水平沟种树和草,如种枫香树、胡枝子和百喜草,沟沿种葛藤,沟头建截水沟,沟道种草带,沟口垒沙袋的生物治理模式。但目前崩岗治理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种方法用工程治理办法,投资大,成本昂贵;第二是种植枫树、胡枝子、百喜草等仅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差;第三种生态治理方法,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方法,种果种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见效较慢,需两年至三年才见效,而且治理成本也比较高。
2012年1月31日福建农林大学与长汀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作协议,2012年2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长汀县河田镇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崩岗试验与示范。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第一、育苗,巨菌草在二月初育苗(用温棚),苗高达60厘米以上时移植;绿洲1号头一年育苗,苗高超过40厘米时移植。
第二、在崩岗顶面设置排水沟,用常规排水工程方法在坡顶面挖排水沟,且在排水沟表面覆盖遮阳网,以减少送水。
第三、在崩岗表面壁上移植高40 厘米以上,菌草株间距20厘米,行间距80 厘米~1米的巨菌草,等高线种植。
第四、在崩岗沟底移植绿洲一号和巨菌草,用等高线丛栽方法,崩岗口挖沟深30~40厘米,沟宽40 厘米的水平沟;靠崩岗冲积扇一侧先种植一行绿洲1号,在同一种植沟内紧靠绿洲一号再种植一行巨菌草,形成菌草篱笆墙;相距3米再种植一排。
第五、在冲积扇用巨菌草苗高40厘米;挖深20 厘米宽20厘米种植沟种植,株距10厘米,行距1米;菌草种植2周后施氮肥,用量为尿素15公斤/亩。
第六、冲积扇边缘的菌草种植方法:种植不少于三行的绿洲1号,用绿洲1号大苗高1.0米以上丛栽,株距0.5米,行距1米;或用小苗高60 厘米,株距20厘米,行距1米种植,以形成绿色篱笆墙。
上述绿洲一号和巨菌草为育苗一个月以上的苗移植。
在崩岗沟底移植绿洲一号是充分利用绿洲一号杆硬可抗埋压、保水保土、根系发达可网络土壤的优势,同时利用巨菌草植株生长快的特点实现快速有效治理。
种植(移植)菌草方法具有以下三大优点:
第一、见效快、生态效益好。3个月就初见成效,5个月后就见显著成效。
第二、成本低。只有传统生物治理成本的20%以下。
第三、经济效益高。而且可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巨菌草种植三个月后就可采割,用作香菇、毛木耳、杏鲍菇、平菇、猴头菌、竹荪、灵芝等食(药)用菌的培养基。而且还可作牛、马、羊、鹿、兔、鹅、鱼、猪的饲料,可作生物质能材料。
菌草治理崩岗的技术是一项以崩岗作为一个系统,采取巨菌草、绿洲一号等菌草,同时结合简单的工程措施整体进行治理的技术。治理技术针对崩口、崩壁、崩积体、坡顶面等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效果明显。